輕人力運營的煤礦未來
來源:集團內刊 發布時間:2020-10-12
輕人力運營的煤礦未來
文/劉從勝
服務業常講輕資產運營。一部手機、一個箱子、一輛電摩,就可以接單送貨掙錢了。北京一位小哥說,稍微拼一下,一個月掙一萬五千元以上,懶一點,七八千元也沒問題。不想干或干不下去了,可以輕松轉行,基本沒有資產損耗。
聽起來真不錯。不過對于商品產出企業,上天入地的行當,就不適用了。一張好嘴,說不出花來,兩條鐵腿,跑不到月球。那煤礦這樣入地的商品產出企業,可以輕什么運營呢?瞻前顧后,環顧左右,輕人力運營應該是最可行的,也應該是必須行的。
煤炭行業打過人海戰術。那時候家底薄,缺衣少食,需求又急迫,只好用人來堆產量。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,煤炭生產實現百倍巨量增長,而從業人員數量從高峰期的700多萬人,減少到2018年末的347.3萬人(國家統計局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),近兩年仍在減少。從鎬刨人背到打眼放炮,到綜合機械化采煤,到現在勢大力沉的智能化生產,煤礦輕人力運營是趨勢,條件也日臻成熟。
據統計,截至2020年6月底,全國已建成少人甚至無人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38個。據煤礦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,到2022年,采掘智能工作面的數量或將達到1000個以上,智能化采面的產能或將達到10億噸到15億噸,大概念是,全國三成以上的煤炭產量,將會是在井下少人甚至無人的情況下采出來。
曾有說法認為,煤礦作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,可以一定程度解決低素質勞動力就業的問題。筆者以為,低素質是一種職業相對性概念,造飛機的高級技師去養雞,也可能是低素質勞動力。況且,通過工作實踐和職業培訓,勞動力的素質都是可以不斷提升的。煤礦智能化建設催生的新的從業崗位未必少于井下減少的崗位。
輕人力運營,對助力煤礦安全發展,提升煤炭在能源產業里的競爭力,特別是減輕產業轉型負擔,具有重要意義。老礦人力成本高,是普遍現象,導致煤炭制造成本難以擰出更多水分,而新興能源成本近年來以令人驚愕的速度下降,同時煤炭消費對環境影響的二氧化碳天花板一時也難以頂起,所以,輕人力運營成為控制甚至降低煤炭成本,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可行手段。
服務業輕資產運營,有投入低、減少資產呆滯浪費的好處。煤礦輕人力運營,并非壓縮煤礦人自我謀生、奉獻社會的空間,應該恰是人本理念的切實體現。
劉從勝,1987年生,籍貫山西省曲沃縣人,畢業于內蒙古科技大學,礦物資源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,山西大學外國哲學專業獲碩士學位。曾就職于中煤集團華昱公司,2017年3月加入陜西怡豪建設有限公司。